欢迎访问南京林业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规划评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评估考核 >> 规划评估
南京林业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更新时间:2018-08-03    点击次数:

南京林业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2018620日)

2016年以来,学校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列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为契机,深化综合改革,加快内涵建设步伐,聚焦“双一流”建设和百强高校建设目标,全面推进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水平、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开放办学水平得到持续提升,学科体系建设、品牌专业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大学文化建设、学校治理能力建设、和谐校园建设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全面完成“十三五”发展规划建设中期目标。  

一、目标指标实现情况

项目

内容

规划指标

实现(推进)情况

推进

进度

学科

建设

(1)  

1  个学科进入国际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林业工程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完成终期指标

(2)  

34 个学科进入全国学科排名前5  

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林学”和“林业工程”2个学科获得A+,全国第1,“风景园林学”获得A-,全国并列第3  

完成终期指标

(3)  

12 个学科进入ESI 全球同类学科前1%行列

工程学进入ESI学科全球前1%  

完成终期指标

(4)  

新增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13个,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34  

新增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1个,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5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  

完成终期指标

师资

队伍

(1)

专任教师总量达1500人左右

现有专任教师1289人,2016年以来引进专任教师142人

完成中期指标

(2)  

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10人,省部级人才计划80人以上

新增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1人,柔性引进加拿大院士1名,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新增国家级人才计划6名(其中2人,计划领军人才4人),新增省部级人才计划64人

完成中期指标

(3)  

新增教育部、科技部“创新团队”1~2个,江苏省“创新团队”3~4个

新增入选教育部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入选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1人,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

完成中期指标

(4)  

具有海外博硕士学位或一年以上研修经历的教师达到3540%

具有海外博硕士学位或一年以上研修经历的教师达到29.7%

完成中期指标

人才

培养

(1)  

在籍研究生规模达到6200人,其中博士生650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1800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1850人

在籍研究生规模达到6414人,其中博士生772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1706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1408人  

完成中期指标

(2)  

公办本科生18000人,南方学院民办本科生8000人

2018年公办在生校人数18861人,其中淮安校区1108人。南方学院(本三)7602人,2017年南方学院转为公办一本淮安校区招生  

完成终期指标

(3)  

各类留学生总规模达到560人。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比例分别达到3%和5%

2018年各类来华留学生总规模达到469人。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分别为415名和90名,分别占在校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数的2.2%和2.3%  

完成中期指标

科学

研究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项目数量达到60~80项/年

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52项,社科基金3项  

完成中期指标

(2)  

新增国家级奖励3~5项,部省级奖励10~15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新增部省级奖励17项,其中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梁希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  

完成中期指标

(3)  

“十三五”末,年SCI论文数达到800篇左右,其中以学校第一署名单位达到600篇左右

2017年SCI、SSCI论文总数620篇。其中以学校第一署名单位发表论文454篇,以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发表了论文1篇

完成中期指标

(4)  

年科研经费总量达到2.5亿元

2017年新增科研经费总量达2.6亿元  

完成终期指标  

二、重点(重大)任务推进情况  

(一)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学校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工作第一要务,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化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改革本科生培养模式  

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重点,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启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开展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组建“实体+虚拟”实验班9个,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2017年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4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2018年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2016年以来,获省级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42项,团队5项,一等奖数量和获奖总数名列全省前茅

2.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  

以培养创新人才和建设一流学科为目标,进一步深化学术型学位及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培养机制,新出台和修订研究培养与管理文件制度近20份。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年投入研究生奖助专项经费500万元以上,设立单项最高资金为10万的“研究生校长奖学金”和具有南林特色“水杉学子”奖学金,激发引导研究生勤奋学习、潜心科研,研究生学术贡献率显著提高。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构建基于校-企-生多赢的“五维一体”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获批全国示范性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3个,获批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10个,2个教学案例获评“全国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案例”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并在全国农林高校推广应用。  

3.强化本科生课程体系建设  

应用“互联网+”现代教育技术,打造数字化课程资源与教学平台。实施数字化课程建设“311”计划,校级数字化教学平台构建日益完善,上线课程100余门,制作微课程49门、MOOC课程4门,建设成教网络课程32门。获批省在线开放课程5门,获省级微课竞赛奖16项。推进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建设双语课程101门,新生研讨课101门。修订政策鼓励和引导教师主编出版省级以上规划教材,2016  -2017年入选省重点教材15部,校级重点教材立项77部。  

4.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017年4月,学校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审核性评估。学校以本科教学审核性评估为契机,推动专业建设标准化和教学规范化,优化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激励机制建设,完善了教学质量内部保障及评估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体制,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着力增强基层教学组织活力,有效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推进研究生教育二级管理,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制度体系,实施研究生培养督查与专家评价制度;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建立了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  

5.加强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成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运行管理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切实加强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积极开展2018年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申报工作。推进实验室开放运行和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提高大型仪器使用效率,使用效率提升10-20%,样品测试量提升20%。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在线开放虚拟仿真实验项目4个。

6.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整合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和平台,探索建立基于“赛教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赛教共生、师生共创、产教共赢,重点推进全校各类学科竞赛。获2018年“创青春”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2项、银奖3项、铜奖1项,3件作品入围“创青春”国赛,入围国赛项目数量并列江苏省高校第三位;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24人,艺术类排名全省第一、英语专业排名全省第二。组织学科竞赛105项,获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项820多项;实施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共立项大学创新项目1427项,参与7000多人次。  

7.加强学生教育管理  

着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开展培育和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和形式,丰富每学期三次主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主题班会、大讨论、微文征集、微视频、演讲、知识竞赛等形式,增强互动性,提升教育效果。建立大学生心理干预危机系统,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实施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情况月报制度,保证心理危机早发现、早监控、早干预。举办“3.20、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系列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学校形成了较为完善“奖、贷、助、勤、补、免”六位一体的学生资助和帮扶体系。开展诚信、励志、感恩主题教育宣传活动,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心理、就业的帮扶工作,多途径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  

8.提高招生就业质量  

适应高考改革新形势,淮安校区转型升级为公办本一批次招生,调整分省招生计划,文理科本一批次招生省份增至27个,2017年出省比例达58.3%。2017年首次在江苏省内实行综合评价录取;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在淮安校区实行按大类招生。推进招生宣传常态化建设,建立优质生源基地近200个,深入中学开展考生志愿填报咨询辅导,组织校园开放日活动,设立“优秀新生”奖学金,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报考我校。积极开展新生招生和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形成招生、人才培养与就业的良性互动。本科生、研究生就业率均达98%以上,就业质量不断提高,考研升学率23%以上。  

9.推进淮安校区转型发展  

遵循江苏省政府优化高校布局和支持苏北发展的精神,在原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淮安校区的基础上,建设南京林业大学淮安校区,进一步拓展办学空间、提升办学实力、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淮安校区实行“2+2”办学模式,实现了淮安校区办学机制和运行管理平稳有序过渡。建立健全淮安校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定《淮安校区招生专业设置调整方案》,调整优化淮安校区招生、专业设置,提升淮安校区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10.稳步推进继续教育  

新增成人教育函授站1个,增设成人高等教育本科专业2个,自考“专接本”专业1个,开办自考助学“二学历”专业7个;开展成人自主招生项目2个,合作办学企业20个,对接专科学校20个。园林专业被评为省级成人高等教育重点专业,交通运输专业被评为省级重点专业培育点。园林专业2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现各类在籍学生7417人,其中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生4115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生3302人。  

(二)学科专业建设成效显著  

学校通过明确学科专业建设目标、分层次构建学科专业体系、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学科专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构建高水平学科体系与特色学科群  

2017年林业工程学科入国家选一流学科建设;在全国第四轮学科水平评估中,2个学科(林业工程、林学)获A+,1个学科(风景园林学)获A-,获A+数江苏省属高校第一、全国林业高校第一;2018年5月,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动植物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潜力值达到0.97。完成学科建设规划,形成国家、省、校三级重点学科体系布局,优先建设林业工程、林学、生态学、风景园林学等高峰学科,着力发展生物学等6个省优势重点学科,加强建设化学工程与技术等10个社会需求大、学科基础较好的一级学科,新增农林经济博士一级学科及食品科学与工程等5个硕士一级学科,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入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7个,入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培育)学科2个;生态学、机械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风景园林学入选江苏省重点学科。瞄准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以国家重点学科、省优势重点学科牵头组建了具有鲜明林业特色的学科群5个。  

2.优化调整专业结构  

根据学院定位和专业定位,以社会需求和社会认可度为导向,探索完善和健全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研究型学院,控制本科生规模,扩大研究生规模,改造优化专业内涵,向拔尖创新型方向发展,重在做精做强;教学研究型和教学为主型学院,着力提高专业社会认可度,注重办学质量、规模与效益协调发展。与优势学科关联紧密支撑型专业和行业需求型专业,适度安排招生计划予以保护。制定专业评估标准,全面启动74个本科专业的自评估工作。在2个大类招生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18年淮安校区23个专业全面实施7个大类的招生试点工作,推进全校所有专业大类招生。通过专业评估和大类招生等措施,进一步推进和优化本科专业。  

3.强化品牌专业建设  

瞄准标杆,突出重点,全力建设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入选专业。2017年,4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顺利通过省教育厅中期考核,获得1优3良。积极开展“一流专业”建设工作,力争入选国家和省级“一流专业”,新增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1~2个。助推我校本科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打造一批社会知名度高、招生创业就业情况好的优势专业,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  

(三)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稳步提升  

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现代林业建设和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提高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目标,在项目组织申报、创新平台建设、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与团队建设、科技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成效显著。

1.积极构建特色科技创新体系  

加强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和兄弟高校、院所交流,依托与中国林科院共建的2个协同创新中心,构建以林业为特色的创新体系。2016年获首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项课题和8项任务的资助,获资助数量处于国内林业高校之首;2017年,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个项目、9个课题和13个任务的资助,获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取得优异成绩。积极参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部关于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专项、生物种业专项等重大专项指南的编制起草工作。  

2.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和科研平台建设  

积极推进“机电产品包装生物质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建设和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南方现代林业协同创新中心”第二期建设规划和论证以及“林业资源高效加工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点的评估和遴选工作。推进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的申报和建设工作。获批江苏省“农林生物质资源化学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和“风景园林”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在2017年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评估与新建评审工作中,“林木遗传与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被评为优秀,新增“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2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新增国家林业局“竹资源培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洪泽湖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获国家林业局批准建设;“江苏省农林产品光谱成像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实验室”、“省校共建江苏省家居产业工业设计协同创新中心”获江苏省批准建设。  

3.科研产出能力和质量不断提升  

“十三五”  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5项、社科基金5项、艺术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5项,省自然科学基金55项、社科基金17项;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科研产出能力和质量进一步提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2017年获奖数位列全国并列第17名;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2项;获中国优秀专利奖2项。强化基础研究,提高SCI、SSCI论文奖励力度,2017年以南京林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SCI、SSCI论文454篇,比2016年增长了9.7%。2018年以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发表论文一篇实现了突破。2017年11月ESI高被引论文25篇比2015年增加了2.2倍。  

4.稳步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力度,提高科技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积极与企业开展联合实验室、组建产业研究院,成立“南京林业大学(武进)绿色家居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学校技术转移中心武进分中心,与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中资蓝天生态科技集团、吉林省四平市,安徽省休宁县等政府、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意向)近30项。起草制订专利等知识产权转让转化的管理办法及绩效计算办法,明确成果转化收入分配机制;围绕绿色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和林业行业的重大需求,在江苏林种结构调整、沿海开发等领域取得重大研究成果并实现转化“泗阳1号”杨树雄性不育新品种,已推广新品种示范3万亩,为解决杨树的飘絮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基于“林木良种细胞工程繁育技术及产业化应用”成果,建成了年产5000万株马褂木优质种苗生产基地并在福建江苏等地大规模推广;基于“中国松材线虫病流行规律与防控新技术”成果,在浙江、江苏、上海、四川、重庆、安徽、山东等6省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针对江苏林产工业资源短缺、产业提质增效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大需求,研制推广新技术、新产品46个,培植相关产业企业9个,新增产值98亿元。其中,领跑国际的“高性能竹基纤维复合材料关键技术”成果,在全国建成包含产品、设备和胶粘剂等生产线28条,产品出口到美国、德国等国家,年经济效益达6亿元;针对江苏省林种结构调整,推广薄壳山核桃优质新品种3万亩,可实现农民增收5000元/亩,计1.5亿元。  

(四)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进一步扩大师资队伍总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以评价制度改革为核心,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1.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专任教师结构得到优化,各项指标呈良性发展态势: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为57.5%,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比例94%,博士学位教师比例63.9%;正高中,45岁以下占比22%,副高中,40岁以下比例为49.7%;校外完成硕士或博士学位比例76.99%,海外硕博士或一年以上研修经历教师比例36.3%。  

2.加强高水平人才引进和培养  

实施《南京林业大学水杉学者引进培养计划暂行规定》《南京林业大学“水杉名师”培养计划暂行实施办法》,努力提高引进和现有高层次人才待遇,实行高层次人才年薪制,优化高层次人才工作生活软硬环境,提升高水平人才的集聚竞争力和培养目标达成度。启动2018年“海外工程”全球招聘工作,诚聘海内外人才。2016年以来引进专任教师142人;柔性引进加拿大院士1名,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新增国家级人才计划6名(其中2人,计划领军人才4人),新增省部级人才计划共64人。  

3.强化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以培养学术精英为目标,实施“杰出青年学者”、“人才”和“青年骨干教师”系列培养计划。以培养教学名师为目标,实施“教学标兵”和“教学新秀”系列培养计划。完善教师出国(境)研修管理办法,加大优秀青年教师到国际一流大学或科研机构开展科研合作或交流的选派力度,强化研修绩效考核。以学院为主体,从人才引进、职务聘任、考核激励、培养选拔等方面,开拓新的培养渠道和形式,营造有利于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快速成长和脱颖而出的校内管理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氛围。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启动实施“师资博士后计划”,强化博士后作为新教师的储备和筛选功能。  

4.深化分类考核评价  

修订“教师基本工作量考核暂行规定”,调整“教师系列高级职称任职资格条件”,优化教学奖励和科研业绩点计算办法;进一步细化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科研为主型不同类型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的年度业绩要求,增大不同类型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业绩要求的区分度;明确根据年度考核结果调整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办法,强化年度考核结果的运用;在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条件中,构建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换算体系,激励教有专长的教师潜心教学;不唯全、不唯量,为海外引进人才、在“顶级刊物”上发表文章等特殊人才开辟绿色通道。  

(五)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化  

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国际化办学能力、教育国际化水平得到切实提高。

1.建立国际化办学激励和保障机制  

以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学科为基础,教师、专家、学生为主角的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国际合作交流机制基本形成。筹备成立国际化工作委员会,顶层推进国际办学与国际合作交流;派出校级出访团,宣传留学生招收政策,拓展学生出国(境)留学渠道,2016年来先后派出校级访问团9批次,访问21所国际知名高校并与19所高校签订了学生国际化培养、教师互派互访、科研实验室共建的合作协议。  

2.拓展国际合作平台  

大力推进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建设。以教育部遗传育种和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为基础,以林学、生态学等学科为主,启动了国际联合实验室的申报工作;与泰国清迈大学筹建国际合作实验室;与亚太森林组织共商参与亚太林业教育协调机制平台建设。积极推动国际联合科研项目。承担欧盟Erasmus+国际合作项目1项,申报欧盟“欧洲建筑规范在亚洲和中东推广全球合作框架”国际合作项目1项;与俄罗斯沃罗涅日林业技术大学联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1项。着力打造以林业生物质为品牌的国际会议。截止2018年6月,已举(承)办或即将举(承)办国际性学术会议6次。继续提高国际学术组织参与度与话语权。正在推进学校以“联席会员”身份加入以丹麦歌本哈根大学牵头的欧盟木材研究联盟。  

3.推进人才队伍国际化  

实施“海外(境外)知名学者工程”,依托林业工程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引进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名。筹划建设美国阿拉巴马农工大学海外师资培训中心,拟于2018年9月揭牌成立;完成修订高水平外籍专业教师聘用制度,完善外国文教专家薪酬待遇文件。推进教师出国交流深造,鼓励各学院邀请海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交流合作。2016年来,累计派出教师336人次,邀请267名海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合作科研或授课,其中海外知名学者9人次。  

4.深化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效  

与加拿大UBC大学(2018QS排名51)合作举办的两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于2016年获批“江苏省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项目培育点。深化与UBC大学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积极推进“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筹建进程,已顺利签署校际共建框架协议。  

5.扩大国际学生招生规模  

2016年入选“留学江苏”培育学校。依托茉莉花留学江苏省政府奖学金、南京市政府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及APFNet全额奖学金项目用于招生外国留学生,学校2018年设立400万“留学南林奖学金”用于吸引优秀国际学生来校攻读学历课程。截至2018年5月底,各类来华留学生总规模达到469人。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大学校国际教育“走出去”力度,“南京林业大学高等教育人才合作培养基地”2018年4月在马来西亚正式揭牌成立。  

6.扩大学生国际交流规模  

继续完善与美国鲍尔大学合作的“121”中美合作办学项目,拓展南京林业大学-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121”中美合作办学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个,扩大招生规模30名;完善暑期美国文化交流项目学生课程考核办法,2018年计划派出交流学生45名;与研究生院协商向世界一流大学成建制派出研究生参与海外交流项目。  

(六)大学文化建设深入推进  

坚持核心价值引领与培育大学精神相融合、知识育人与文化育人相统一、历史传承与发展创新相结合、特色与共性相协调,切实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构建高尚高雅、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特色鲜明的南林文化。  

1.推进大学精神文化建设

把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期的重要使命,将核心价值观建设与党风建设、校风建设师德建设和学生思想教育相结合,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制定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实行新教师岗前师德培训制度,每年举办“珍爱师衔立德树人”新进教师思想交流会。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通过建立师资库、组织集体备课、进行教学督导检查等形式,全面推进《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围绕重要节日节点,组织举办“弘扬长征精神”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制定《南京林业大学法治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成立普法志愿者大队,开展以“弘扬宪法精神”为核心的法治宣传教育主题系列活动。选树师生员工及校友先进典型,以榜样的力量引领学生成长,在《南林报》开设“名师访谈”“校友风采”“学霸是怎么炼成的”“劳动者的一天”“大爱路上无终点”等专栏,报道优秀教师、校友、学生200余名;组织开展第六届“感动南林人物”评选活动,组织开展十佳大学生评选活动,组建优秀学生宣讲团;开展“学习优秀典型勇当‘双一流’建设排头兵”活动,倡导学习黄大年、王泽山以及我校周定国等一批优秀科研工作者的感人事迹,引导师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校史文物史料的收集、校史馆日常维护和定期开放管理工作。搜集了梁希手札、中央大学森林系时期的成绩单等一批珍贵史料。加强校史馆讲解员队伍建设和培训,提高服务质量。编纂出版《南林校史图文》(中国文史出版社),每年面向新教师及新生发放7000余本。将学校校史文化作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师生员工政治学习重点内容,进行了专题学习。  

2.着力优化大学育人环境  

将美化校园与生态教育相结合,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注重教学楼等公共场所环境美化。精选梁希、陈嵘、陈植、郑万钧等南林历史名师的格言警句,设计制作并在教五楼、教九楼、老图书馆、教学主楼等场所张贴名言标语600余幅,设计制作道旗在校园悬挂,传承先辈为人治学的精神,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完善校园植物二维码识别系统。加强校园媒体的建设与管理,制定《南京林业大学新媒体建设和管理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加强校园网、南京林业大学官方微博微信、南林青年、南林学工在线等现有网络平台的建设力度,优化栏目设置,丰富栏目内容,结合师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网络意识形态教育;进一步加强校报以及校园网、南林新闻网建设,充分发挥校园媒体在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引领和舆论导向功能。  

3.打造南林特色文化品牌  

深入挖掘学校深厚文化和爱国奉献精神内涵,切实提高文化育人的实效性。深入打造“梁希”“水杉”等文化育人品牌,提升学生生态素养与人文精神;2016年以来,举办569场“水杉”学术沙龙和学术讲堂,不断激发研究生创新思维;围绕传承“梁希”精神,每年组织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培育南林生态特色文化,连续组织举办两届以“生态文明•责任与使命”为主题的“生态文化节”,设计推出了生态文化节吉祥物“菁灵”,组织开展了生态文化高层论坛、生态文化艺术作品展、市民开放课堂、生态公益实践等70余项活动,传承、弘扬和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人民日报》《中国绿色时报》《新华日报》等数十家校外媒体对活动进行了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七)和谐校园建设取得新成效  

优化办学空间资源,科学推进校园基本建设,加强教学场地、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信息资源以及文体设备等方面投入,不断改善学校教学科研条件,大力推进数学化校园建设,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和谐智慧校园建设取得新成效。  

1.科学推进校园基本建设

遵循以人为本、合理规划、精心建设的指导思想,启动了校园整体规划修编,建设精致、紧凑、节约型新庄主校区。完成紫湖溪风景带、校园核心景观区维护升级,完成主楼维修改造工程,完善青教公寓区域道路体系。稳步推进1.8万平方米大学生活动中心和5万平米一流学科科研综合楼项目建设等前期工作。完成1.56万平方米教学主楼维修改造工程,启动淮安校区田径运动场改造工程。  

2.规划建设好教学科研基地  

开展白马基地功能定位调研,修订完善白马基地发展规划。积极与溧水区人民政府洽谈,推进土地权属问题解决。将白马基地纳入2025校园总体规划,规划建设集教学与科研、种质资源收集、科普培训及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启动基地综合办公楼、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启动教学区规划和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3.完善后勤服务体系  

完善《后勤服务总公司年终考评办法》等监管制度,加强校园绿化和环境建设,修订北大山环境建设方案,完成南北大山环境规划和区域整治,完成校园植物标识,完成紫湖溪沿岸地下管网改造和污水治理一期工程并通过验收,实施教学九楼搬迁和教学11楼等楼宇外立面出新工程。完善资源配置方案,制定空置房配置原则和空置房使用方案。稳步推进一二村物业管理社会化,依法完成业主委员会选举、物业公司确定等工作。实施学生餐厅设施、设备改造,保障学生伙食安全供应和后勤管理服务提质增效。加强节能管理,完成第二开闭所整体建设,实现校园高可靠性供电,接受并通过省高校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检查,学校获省“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单位”称号。  

4.加强平安校园建设

按照“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创建标准,加大校园维稳力度,完善校园防控体系。落实消防安全定期检查制度,开展消防安全培训教育,进一步完善消防设施设备条件。加强警校联动和部门协同,开展校园环境综合治理,集中整顿交通秩序、共享单车、校园外卖等。集中整顿交通秩序、校园外卖和反诈骗、反扒窃、反破坏行为,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5.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

制定信息化战略实施方案及细则,以智慧校园为平台,“一站式”学生事务中心在线服务,创新学生事务管理,改进窗口服务质量。完善数据收集、应用与治理机制,建立层次化的数据服务管理体系,初步建立数据分类、分级、分层管理的良性数据生态环境,实现针对不同用户角色提供多维度的数据统计、数据展示等服务。完成全校数据系统共享平台建设,实现校本部与淮安校区数据共享与服务融合。全面落实网络信息系统安全主体责任,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扎实做好信息安全工作。  

6.提升图情服务水平

以图书馆新馆启动为契机,增加馆藏图书数量,扩大电子文献信息、网络文献信息和各类数据库等数学文献资源,努力将图书馆建设集学习研究、信息发现、知识创新于一体的信息资源综合服务中心、学习交流中心和校园文化中心。纸质藏书达216万册,开通电子图书达590万册,订购中外文数据库58个。信息咨询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师生提科技查新、文献传递、查收查引等服务,利用微信、微博、QQ群、《信息与读者》刊物等平台为师生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推送服务。智能化服务全面展开,为师生提供自助借还、自助查询、自助复印、自助打印、自助扫描、自助座位预约、自助空间预约等服务。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积极开展“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的数据挖掘分析工作,每年完成林业工程、林业、风景园林学科的科研实力和竞争力报告3份、ESI指标体系分析研究报告6期、《南京林业大学SCD来源期刊》分析报告2份、信息资源绩效分析报告1份、馆藏资源及空间利用效用评价报告1份。努力提高期刊办刊水平,学报(自然版)影响因子达1.606,首次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F5000)”和“华东地区优秀期刊”,获首届“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称号;《室内设计与装修》获得国际印刷界“班尼奖”,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三、保障措施落实情况

(一)加强党的建设  

“十三五”以来,学校党委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百强高校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1.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一是制定印发《中共南京林业大学委员会意识形态工作实施细则》,明确了学校各级党组织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明确了党委书记的第一责任、分管领导的直接责任、领导班子成员的“一岗双责”。二是强化责任落实。党委书记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建立意识形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年度工作要点,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列入党委成员民主生活会和年度述职报告内容,与学校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考核。  

强化思想引领,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干部师生。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重中之重工作,通过校院两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和师生员工政治学习,着力加强理论武装、统一思想行动、凝聚发展力量。一是组织开展中央精神的主题宣讲,2016年以来,先后围绕“全国‘两会’精神”“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精神”“党的十九大精神”等主题,组织宣讲报告会5场,计2000余名师生参加。二是落实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师生员工政治学习制度,制定年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师生员工政治理论学习指导意见》,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精神等,通过集体学习研讨和辅导报告、线上和线下学习、校内培训和校外培训等形式,组织干部师生开展专题学习。2016年以来,校党委中心组带头集体学习20次,配发学习材料4150余册。三是制定实施《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等,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四是组织开展读书调研活动。协同组织部,制定《关于组织开展“学习新思想砥砺新作为”专题读书调研活动的通知》,在全校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学习新思想砥砺新作为”专题读书调研活动。四是积极选派干部教师参加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示范和高层次人才“爱国、奋斗”精神教育专题培训。2016年以来,学校共选派22名教师参加培训。五是充分发挥校内媒体作用,宣传解读中央精神。建设“南京林业大学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网”,刊载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等学习资料200余篇,40余万字;在校报刊载“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等评论员文章3篇;在校园网主页开辟“学习十九大”专栏,刊发相关活动新闻30余篇;在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发布相关内容110余条。

2.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牢牢掌握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权,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升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能力和水平。成功召开第十六次党代会,分析研判学校发展形势,确立未来五年学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抓好顶层设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和领导班子议事决策制度,健全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实施办法》,进一步发挥院级党组织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政治意识和“不管党治党就是严重失职”责任意识,深入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把学校党的建设和教学科研等业务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的决策部署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断增强党组织和党员师生的“四个意识”,落实好“三会一课”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实施学院级党组织党建“书记项目”,启动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和战斗堡垒作用。按照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干部学习培训、培养选拔、管理监督等制度。制定《南京林业大学2017年处级领导干部换届聘任工作实施方案》《机构设置调整及领导职数核定实施方案》,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和组织程序,强化综合分析研判,加强干部交流换岗,顺利完成新一轮处级领导干部换届聘任工作。  

3.加强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真执行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学院党政联席会等制度,加强领导班子驾驭全局治校理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的能力和水平。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形成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机制,拓展干部培训渠道,加大年轻干部实践锻炼,切实提高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工作业务能力。建立健全与学校实际相适应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优化目标管理方案和干部考核办法,完善以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指标体系,科学运用干部考核结果。至2018年5月,已经完成新的一届处级岗位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  

4.加强党风廉政与作风建设  

全面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坚持把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学校党委管党治党、办学治校各个方面。将巡视整改落实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和重中之重工作,针对《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工作方案》中梳理出的三大方面28个问题71项整改任务,分析问题根源,坚持问题导向,做到即知即改、立行立改、深查深改、严查严改,坚决有力、从严从实抓好整改落实。切实抓好学校《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制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任务分解》《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台帐分解》,强化班子成员责任意识,完善责任分解机制,制定任务清单,强化督办落实。认真落实《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意见》,制定任务分解表,开展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检查督促走访工作,推进制度梳理和制度体系构建。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不断完善内部巡察制度,推动监督执纪问责走向严紧硬。加大对科研经费、基建工程、校办企业等重点领域的专项治理和监管力度,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持续推进机关作风建设,研究制定《机关作风建设考评及奖惩条例》,进一步提高机关服务意识、履职能力和工作水平。  

(二)深化综合改革  

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化改革,用改革创新来破解关键问题和发展瓶颈。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推进学校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调动和释放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学校内生发展动力,不断提升办学能力和办学效率。  

1.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以建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为目标,推进实施《南京林业大学章程》。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统筹好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和民主管理之间的关系。一是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做好顶层设计。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办法》,完善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关于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细则》《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实施办法》等重要制度。规范领导班子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二是坚持教授治学,完善学术权力体系。建立、完善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权力体系,依据《南京林业大学章程》设立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学术机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学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依法保障教授的治学权,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三是坚持民主管理,激发学校发展内生活力。加强群团组织和统战工作。健全民主管理制度,修订《南京林业大学教职工代表大会条例》、《南京林业大学教职工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议事规则》等制度,全面实施二级教代会制度。建立校领导联系群众、联系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制度,出台《南京林业大学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工作的实施意见》,拓展民主管理渠道。出台《南京林业大学学生群众性组织建设与管理办法》,重点加强各社团负责人的选配教育管理。全面推进党务公开、校务公开,做到政策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保障师生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四是坚持开放办学,完善办学机制。根据省政府优化高校布局和支持苏北的有关精神,积极推进南京林业大学淮安校区筹建工作。在省教育厅的指导下,经与淮安市政府友好协商,合作建设南京林业大学淮安校区,将公有民办南方学院转型建设为南京林业大学淮安校区,定位培养应用型人才,逐步发展研究生教育。  

2.优化内部治理结构

进一步理顺学校、学院之间的关系,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强化学院职能,提高学院的办学主动性和办学效率。学校层面坚持简政放权,完成从直接管理到间接管理的转变,加强宏观分析研究,把握发展机遇和方向,制定办法和政策导向,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指导。根据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十三五”规划以及建设“江苏省高水平特色大学”的总目标,学校与各教学科研职能部门、各服务单位及各学院签订目标责任书,实施绩效目标责任制。学院层面强化“有权必有责”意识,充分发挥每一位教职员工的主体作用。各学院实行以党政联席会议决策、学术委员会以及学位委员会审议或审定重要学术事项、教职工代表大会参与民主管理,在学校授权范围内依法、依规、依章实行自主管理,并承担相应责任。初步形成学校宏观调控,学院有序发展的良好态势。积极支持教职工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权,不断规范选举、议事、表决、监督等程序和规则,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拓宽民主管理渠道,推进了校务公开,做决政策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建立了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党派参政、议政与民主监督的作用。  

3.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落实目标责任制,师资队伍建设指标量化。师资队伍建设指标量化,纳入各二级教学单位绩效总任务内进行考核。一是加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成立高层次人才工作服务办公室,提高服务质量,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氛围。出台《南京林业大学“水杉学者”计划暂行实施办法》,提高各类人才待遇,实行年薪制。二是强化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出台《南京林业大学关于教师出国(境)研修管理补充规定》,进一步规范了教师出国(境)研修管理,加强考核。三是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制定和出台《南京林业大学职员制度暂行办法》,开展了2016年管理岗位五级及以下职员职级晋升评审工作,为管理人员提供了新的晋升空间,有利于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四是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出台《关于印发南京林业大学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的通知》、《南京林业大学教师基本工作量考核暂行规定》,修订《南京林业大学科研工作业绩点计算办法》、《南京林业大学教学工作奖励业绩点计算办法》、《南京林业大学科研平台和学科建设工作新增点奖励办法》。  

4.深化学科与科研体制改革  

建立一流学科建设领导小组,校长书记领衔统筹全校学科建设工作,成立“双一流”建设办公室、林业工程学部、林学学部,分别由校党委书记、校长兼任学部主任,由核心学院院长任常务副主任,增设副处级主任助理(学科秘书),形成有效的组织结构,以利于统筹协调跨多学院建设一流学科和学科群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和团队建设等难题,为实现双林学科进入国家一流行列做组织保障。成立人文社科处(正处级建制),以加强学校人文社科工作。启动人文社科振兴计划,促进人文社科研究快速发展,创出高水平成果,提升人文社科影响力。  

5.深化资源配置体制机制改革  

强化顶层设计,加大统筹力度。坚持全局和局部相配套,系统推进资源的整合能力和利用效率,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合理配置办学资源,逐步形成协调、共享、高效的资源配置体系。一是采取二级管理模式,将学校内部的二级单位作为其核算的主体。二是将经济效益作为其配置模式的导向,增强学校的宏观调控能力,对于涉及到高校发展战略、中心工作以及重点任务等有关的人财物资源,统一由学校进行管理,如在引进高端人才方面,学校设立人才特区,从有利于人才的发展上进行资源配置。三是构建与资源配置相适应的一系列财务管理制度;四是积极构建学科科技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在成本效益的基础上,树立一种正确的经营观念,充分利用高校中的各种物力资源,强化成本与效益的评估,建设节约型校园。

(三)强化经费保障  

拓宽办学资源筹措渠道,挖掘财务潜力,盘活资产资源,增加产业收益,拓展校友捐赠,调动各方力量,为学校“十三五”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经费保障。  

1.提升财务保障能力  

制定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切实提实财务保障能力。2016年以来,制定或完善《南京林业大学国内差旅费管理办法》《南京林业大学会议费管理暂行办法》《南京林业大学学院经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南京林业大学财务信息公开工作实施方案》等制度,不断完善适应现代大学治理的财务制度。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做好每年部门预算、校内预算公开。借助信息化手段,推出酬金预约平台,提升财务部门服务水平,切实解决排队难、报销难等问题。十三五期间,预算年均增长6.7%,为学校事业发展做好财务保障工作。  

2.构建多元化筹资渠道  

在做好生均财政拨款、离退休人员财政拨款申请工作的前提下,积极申请财政专项。十三五期间申请优势学科经费4500万元、中地共建5000万元、协同创新3200万元、品牌专业2985万元、高水平大学3000万元,五大专项合计18685万元;积极拓展积极做好各项收入的收缴工作;做好资金开源工作,加大引进校友和社会力量,用于充实学生奖助学金的投入;加强银校合作,引进银校一体化、数字化校园建设等专项资源投入,财务筹资多元化能力稳步提升。  

(四)加强规划实施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领导,建立以规划为指导的战略管理体系,健全规划实施监测机制和年度、中期评估制度,将规划的实施和落实情况作为各单位、部门考核的重要指标。  

1.加强规划宣传  

“十三五”规划起草过程中,广泛征求校内各方意见,并经过充分讨论。“十三五”规划实施过程中,学校先后召开党代会、教代会、工代会、2018-2022年绩效目标暨2018年度目标任务布置、“双一流”建设动员大会、高水平大学建设推进会,各学院分别召开职工大会、年度绩效目标任务实施工作动员大会等,通过校报、学报、网络、报刊等媒体的作用,加强对规划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的宣传,为规划的顺利实施和实现营造良好氛围。

2.实行目标管理  

根据  “十三五”发展规划、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对学校各教学单位、各职能部门的年度重点任务、主要工作进行任务分解,明确各单位的目标任务。各教学单位、各职能部门分别与学校签订年度目标任务书。各教学单位根据年度总绩效、重点绩效目标任务进行细致化、具体化,并与教职员工签订年度工作任务。事事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落实、有结果。切实实施目标规划与管理,使教师个人发展目标与学校、学院发展目标相协调,使每位教师在完成学校、学院发展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奋斗目标和人生价值。  

3.强化监督评估  

学校将“十三五”发展规划目标、各教学单位年度总业绩点与重要业绩点、各职能部门的年度重点任务与主要工作的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各教学单位、各职能部门的重要依据,并纳入各单位、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的绩效考核范围。在强化规划实施年度检查的基础上,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制度。通过定期召开任务执行进度汇报会、校领导走访调研各单位等方式,加强对“十三五”发展规划执行情况的督查与控制,及时把握规划实施情况,以便确保“十三五”发展规划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目标

四、存在问题解决情况

(一)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1.存在问题:专任教师引进加速拐点延迟,专任教师总量增长落后于规划目标;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数量与国家“双一流”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形势的需要存在一定差距。  

2.对策与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新形势、新任务的宣传,加快形成全校人才引进工作坐不住的紧迫感、等不起的责任感、慢不得的危机感;持续推进学校“水杉学者”计划、“水杉英才”计划等的实践探索,主动遵循“人才配置市场主导”人才市场规律,不断完善与国际接轨、符合人才流动规律的引才机制;进一步健全人才引进目标考核、激励机制,营造人人关心引才、人人为引才出力的良好氛围;顺应大势,创新方式,主动出击,优化服务,实施全球招聘。以省部级人才工程为引领,扎实实施学校“学术领军英才”、“水杉名师”等师资培养工程,促进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不断涌现。  

(二)办学空间方面  

1.存在问题:我校入选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及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对教学、科研提出了更高要求,办学空间依然十分紧张,尤其是新庄校区的教学、科研用房不能适应“双一流”建设需求。  

2.对策与措施:加快推进北大山一流学科大楼建设,积极拓展溧水白马基地建设,希望省委省政府、南京市委市政府能予政策倾斜,以项目扶持等形式支持校园基本建设和白马基地建设。  

(三)教育国际化方面  

1.存在问题:来华留学生中学历生比例有待提高;高水平国际合作项目有待拓展;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重大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建设有待突破。  

2.对策与措施:大力建设全英文授课专业、加大海外生源基地建设、提高国际学生奖学金资助力度,吸引优秀国际生源来校攻读学位课程;紧扣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鼓励并支持申报区域合作和人文交流项目、国际或区域性重大科学计划、科学工程和科研合作项目;依托南京林业大学UBC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意家居设计创新中心等平台,加大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力度,鼓励并支持申报国家级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重大国际合作交流平台。  

(四)人才培养方面  

1.存在问题:本科专业偏多,有待进一步优化,新工科建设有待深化。  

2.对策与措施: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专业结构,将现有74个本科专业逐步优化整合至60个左右。以人才培养国家标准和专业评估(认证)为抓手,强化“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和“持续改进”三大基本理念,积极开展专业认证(评估),引领和促进我校教学改革和内涵建设。加强课程、教材体系建设,着力推进新工科、“互联网+”教育教学法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和深化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五)经费方面  

1.存在问题:随着“双一流”建设及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不断发展,引进高层次人才力度的加大,国际化合作水平的提升,办学经费供给不足。  

2.对策与措施:高效做好省级专项项目,继续争取优势学科、中地共建、协同创新、品牌专业等省级重大专项项目经费的资助;向社会各界宣传办学方针、学术成果等,以取得全社会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各种资助和捐赠,筹措更多的办学经费;在学校设立“技术转移中心”机构.作为高校与企业联系的桥梁,为学校研究机构寻求合作伙伴、管理知识产权、提供技术孵化站等,争取横向科研经费稳定增长。形成国家、企业、个人多元化投入格局。